一张木椅吱吱呀呀,一杯茶水冒着热气,一叠厚厚的“援越抗美”回忆录《决胜南国显神威》文稿放在案头……73岁的钟程发,精神矍铄,他正戴上老花眼镜伏案,心平气和地翻着,仔细地看着,以坚持了大半个世纪的习惯开启了新的一天。
读到需要修改的地方,老钟在文稿空白处做笔记,或者在文字旁边做标注。从书桌到四周的书架上、书柜中整齐地排列着一摞摞资料、书籍。环顾这套100多平方米的居室,各种衣物摆放得整整齐齐、清清爽爽,反映了主人有序的工作条理和清新的头脑思维。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的书房,房门上贴着一个以他笔名为内容的“云鹏书屋”作门牌标识,一看就知道,主人是一个阅读爱好者,他的藏书至少在4000册以上。 这位出生于1945年的古稀老人不仅以煌煌著述令镇江的学术界和文学界瞩目,更以孜孜不倦、睿智豁达、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作家的风骨垂范后学。无论顺境逆境,老钟都持之以恒地写作,锲而不舍地从事古城京口历史文化的研究。
最近一段时间他身体虽有抱恙,听力、视力有些力不从心。但他仍然坚持着撰写“援越抗美”历史回忆录和京口文化丛书。他的勤奋,他的身残志坚,对我们青年作家们来说,就是一种最佳的言传身教。
一
1945年古历正月,钟程发出生在江苏省兴化市下圩乡朱南村的一个贫困家庭。父母早逝,他用稚嫩的肩膀独自挑起了读书和生活的重担。他深情地说,有一种磨练叫苦难。艰难的生活,造就了钟程发倔强的性格。1963年8月,他高中毕业后,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乡亲们聚到村口,敲锣打鼓,给他带上大红花。从此,他跟随部队辗转于大江南北、国内国外。在部队的25年间,钟程发先后担任过汽车驾驶员、文书、班长、排长、参谋、连长、科长、师后勤部副部长、党委常委等职,两次荣立战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军、师、团通令嘉奖。
1963年,钟程发随高炮66师615团开赴大西北执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实验防空掩护作战任务,他以大漠为家,与风沙为伴,用自己的热血与青春,谱写了一曲革命军人卫国戍边和保卫核试验的忠诚战歌,自豪地目堵了蘑菇云在祖国的上空冉冉升起。1965年7月,钟程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7年12月他又随所在的高炮师奉命进入越南,参加援越抗美作战,他出生入死,历经了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钟程发对援越抗美战场的往事历历在目:“我们是炮兵,当时各方面条件都十分艰苦。刚来到越南的时候,由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复杂,重峦叠嶂,热带雨林气温高,气候潮湿,蚊虫叮咬,战士们水土不服,语言不通。”老钟回忆道,“生活和环境的极端艰苦这还算不了什么,最主要的还是战斗频繁,危险性大。面对敌机的狂轰烂炸,时刻都经受着生死考验。美国飞机轰炸频率很高,有时一天要来五、六批,每批少则七、八架,多则几十架。我们驻守的安沛防区,遍地弹坑累累,原有十几万人口的安沛市成了一片瓦砾场,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屋。”
谈起他伤残的经历,老钟颇为激动,虽然已经时隔50年,但当年的战斗情景他仍历历在目。有一次, 接到命令,他带着三台运输车辆前往炮兵连送炮弹和给养。到达阵地后,正在搬运物资,他们就听见了敌机在头顶上“嗡嗡”作响。来不及防空躲避,敌机的炸弹就扔了下来,阵地前沿成了一片火海,我高炮部队立即开火,奋力还击,爆炸声轰鸣,震耳欲聋,忽然一颗弹片扎到了钟程发的钢盔前部,只听到“当”的一声响,弹片就飞了出去,哎呀--好险,要不是钢盔,他也许早已“报销”。此时,他的耳朵“嗡嗡”作响,他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耳朵,觉得手上有水往下流,一看手上全是血。“我的耳朵就是在这场战斗中被炸弹震伤的!”老人指着自己的左耳说。谈到战斗的惨烈,他满怀豪情地唱起了《血染的风采》:“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如果是这样,我不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唱到最后,老钟右手握拳,高高举起,目光炯炯有神的盯着前方。
虽然年逾古稀,但老钟身体健康,精神矍烁。如今算上老伴、女儿、女婿、孙女一家5口人,其乐融融。老钟亲自编纂的自娱自乐的作品集,取名为《孤赏》和《探实篇》,融照片、传记、游记、获奖作品于一书。全书内容有作者行走在祖国的大好河山,对人文、历史和工作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发现的篇章,有作者游历北国雪乡、南国碧海、川藏云天、戈壁沙漠后所见所感,他风雨兼程、经过一路跋涉之后,终见人生彩虹。从文、从武、从政等……老钟在人生古稀之年再回首,一幅幅照片、一篇篇作品穿越历史风云,映射时代背景,彰显精神追求。
二
1987年2月,钟程发从部队转业到镇江市京口区政府工作,他先后担任过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区政府党组成员。1994年起,他先后担任京口区委统战部长、区政协副主席。
提起老钟的文学缘,令他难忘。他十分激动地谈起那令他魂牵梦绕的绿色军营生活。18岁,他高中毕业从军,来到了军营,那时部队规定严格的作息时间,每晚九点钟就要准时熄灯就寝。喜欢读书的钟程发,就在军人服务部买来了手电筒,熄灯后,就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看书,有时也记日记至深夜。一天夜里,值班干部查夜,轻手轻脚地走到他床铺前,发现被窝里透露出的一丝亮光,揪起他的蚊帐,看见他正用手电筒看书时,值班干部为他孜孜以求的好学精神所感动,轻声细语地对他说:“早点休息,明天还要野外训练。”
从此,老钟一手的好字,一手的好文章,引起了部队领导的关注,也让战友们肃然起敬、敬佩有加。“连队出了秀才了!”指导员感慨地说,钟程发被连队派去搞宣传报道。连部有块大大的黑板报,是连队的文化宣传阵地,他隔三差五地出上一期,野营训练归来的战士路过这里,都要围着黑板报瞧一瞧,隽秀大方的粉笔字,朴实无华的好文章,赢来了战士们的交口赞誉。部队首长们也不禁打听起这位后生的情况,后来,钟程发被推荐为军报的通讯员,他及时报道着军营战士们的训练和生活。
钟程发酷爱学习。每逢节假日,许多战友出外游玩,他就一个人默默地走进图书室,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里,吸收文学营养。老钟不知在图书室写坏了多少支钢笔,用过多少瓶墨水,虽然每个月的津贴费只有6元,但他全部用在购买钢笔与墨水上。新时代的军人,绝不是大老粗,钟程发要用自己真挚的感情书写新时代军人的军旅生活,豪情壮志!1964年,钟程发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防空掩护任务,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气势和苍凉美景,激起他对祖国的热爱;在天寒地冻、飞沙走石的环境里,他妙手偶得,有感而发,写下了叙事散文《驾驶员之歌》;在1967年至1969年“血与火”的援越抗美战场上,他又写下了无数篇《战地日记》……
京口区作家协会初创之际,万事开头难,因为条件受限,在学府路区政府的一间办公室里,钟程发开始了京口区的文学创作工作。区作家协会成立之初的60多名会员经常被吸引在他的周围。他利用业余时间,与作家朋友们交流、谈心,了解创作动态,及时反映他们的创作需求。他时而沉思,时而激情满怀,时而慢条斯理地向大家做着解释。他热情,有张力,留给文学爱好者的印象深刻,他成了文学青年的知音人。正是凭着一个老文学爱好者的时代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对青年作家们的拳拳关爱之心,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他把京口区作家协会办成了作家们的温暖之“家”,文学青年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京口区作家协会已发展成具有100多名会员,其中还推荐,52名发展为镇江市作协会员、11名发展为江苏省作协会员、1名发展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文学创作团体。
为了丰富作家们的业余生活和文化精神。十多年来,钟程发全身心投入到作家协会工作中,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为了提高会员们的综合素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10多年来,他先后组织了10多次文学创作培训,多次策划文学征文大赛活动,不定期地组织会员外出学习参观,拓宽了作家群体的视野。他在京口区作家协会举办各种讲座,加强作家群体间创作的交流,通过聚会,让作家们交流创作心得与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十多年来,京口区作家协会会员主编、创作的文学作品达60多部。他积极为青年作家在创作和出版等问题上,排忧解难。他就京口区文学事业的发展,积极向市文联和市作协领导献言献策。
三
“从学生时代起,直到退休后的今天,我始终没有离开过这支笔。”,老钟自豪地告诉我,写作是他人生中的最大乐趣,不论身在何处何境,不管角色如何转换,他对文学创作的激情一直没有改变。
作为一名文学作者,老钟一直在思索如何擦亮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痕迹,让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看得见历史、留得住记忆。老钟与时间赛跑,他挑灯夜战,查询卷轶浩繁的历史资料,探寻镇江京口的源流,打捞城市记忆。很快一本本厚重的大书就这样被他“搞定”。
老钟主编的《镇江山水古韵》,他从浩如烟海的唐、宋及历代的诗词中,精选200余首吟咏镇江的名篇佳作进行注释,并翻译成近体诗,再配上收集的珍贵古图、实地照片等,让更多人了解诗词之市的魅力。他采用古诗今译这一特殊表现形式,不仅在语言形式上有所转换,更是对古诗意境的时代升华。
老钟主编的《京口掌故》,对五光十色的传说掌故、乡土民情,富饶特产以及瑰丽动人的故事作了生动的描述,显示了京口悠久灿烂的昨天。
《乐游镇江》和《京口名胜》这两本书则描写了镇江的主要景区,可作驴友到镇江游山玩水的“参考指南”,对于宣传镇江旅游作出了贡献。
此外,老钟还是一位诗人。近年来,他创作的《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京口颂》《京口韵》《八十年征途路漫漫》《赞香港回归》《洪峰尖上的共产党员》等诗作大气磅礴,激情似火,见诸于媒体,多次获奖,引起了京口“粉丝们”的关注。
新的一年,老钟又有了新的打算,他在开始创作以自己成长为背景的记实文学作品《风雨之后》,他打算花两年时间,将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的难忘记忆,告诉更多的人们,给予后人更多的启迪。听他说,他还想请镇江市原作家协会主席王川为此书作序呢,预计能在明年出版发行。老钟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我虽苦在其中,然又乐在其中!”他奋力在有为中求乐。
四
老钟说:“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人生之路上总少不了几度风雨,几番磨难。对于残疾人作家来说,他们的成功往往要比常人作家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我作为区作家协会主席,要尽可能多地关注残疾人作家的创作,关注他们的作品,发挥好区作协的作用,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位残疾人作家。”
老钟侃侃而谈介绍起京口区的残疾人作家。近年来,京口区残疾人的文学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成果丰硕。25岁的残疾人女作家王千金是一位脑瘫患者,除了头部,四肢都无法活动。出生后,她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她却学会了用嘴唇在电脑键盘上打字,用这种方法艰难地进行小说创作,王千金走红网络,成为“小说阅读网”签约作家。现在,她用嘴唇敲击完成的小说《拽公主的霸道太子爷》,达41万多字,网上的点击量达130多万次。另外一部名叫《死神公主的冷殿下》小说,目前已写出10万多字。由于她能听懂日语,她还根据日本动漫《家庭教师reborn》,改写成的一部书名为《只是大空的岚》的小说,时下也写了8万多字。《人民日报》海外版“神州速览”栏目曾对她作专门报道,称她是“一个书写传奇的江苏镇江女孩”。1959年出生的骆焱,被人们誉为“镇江的张海迪”。她幼年时不幸患上了“先天性脊髓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尽管医生想尽一切办法,把她从高热之中,从死神的边缘拉了回来。然而无法治愈的顽疾,使她落下了全身瘫痪的残疾。病榻上的骆焱,没有气馁,不论寒冬,还是酷暑,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用坚强的意志进行创作。由于她热爱文学、热爱写作,她在国内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杂谈、散文和诗歌稿件达几十万字,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令老钟感到欣慰的是:京口区有这么多热爱写作的残疾人,在他的支持和倡议下, 2015年,京口区残疾人作家协会宣告成立。成立以来,京口区残疾人作家与其他作协会员一起积极开展活动,每年都让这些特殊作家参加区作协举办的读书征文比赛,不定期举办文学讲座,组织文学沙龙、外出采风、各类培训等活动,并积极融入到镇江市作协的有关活动中去,普及文学写作相关知识,残疾人作家会员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了。
“拼命工作成了我的乐趣。”老钟自豪地说,“我将毕生寻求奉献,在奉献中有所作为,在作为中寻求人生的快乐。”的确如他所说,无论是在部队还是政府机关,他都把工作当作事业超负荷地安排,时时处处争当排头兵。老钟已退休十多年,但一直担任着京口区作家协会主席、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他带领全区8700多名“五老”同志把京口区的“关爱朝阳”事业搞得红红火火,成天忙个不停,他说现在比退休前还忙呢!
天道酬勤,老钟带领的团队成绩斐然,在外颇有名气。区关工委多次荣获省、市先进,去年还荣获了全国先进集体;钟程发本人也曾三次被评为江苏省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王晨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