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聋哑孩子,他们在舞台表演舞蹈,克服着很大的困难。在省第八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上,来自镇江特教中心“希望艺术团”的孩子们,表演的舞蹈《想爸爸,想妈妈》,荣获一等奖。
2013年3月, “希望艺术团”被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镇江第五届“大爱之星”群体;2013年4月,“希望艺术团”被省教育科技系统工会授予“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2013年3月,“希望艺术团”参加全国文艺汇演就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所选送的少儿舞蹈《想爸爸想妈妈》获二等奖。
一
一个个轻快的身影,按着乐曲节拍舞动起来,从舞蹈教室的中间游弋到四周,又从四周游弋到中间,沐浴在透射进窗棂灿烂阳光中。
他们,是从镇江的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聋哑孩子;他们,是镇江市特教中心的学生;他们,年龄不过十多岁,但完全沉浸在舞蹈艺术的欢快与愉悦之中。
市特教中心“希望艺术团”于2004年5月揭牌成立,2010年12月,市特教中心被教育部和中国残联联合命名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现有学生二十四人,一线老师十二名。女老师达十一名,女老师以其数量的优势,在培养艺术人才的方面,展现出巾帼豪情。她们用严师情,慈母爱,为舞蹈艺术特殊教育事业打开一扇希望之窗,她们立足岗位,专业精湛,德艺双馨,无私奉献,为镇江校园文化艺术教育撑起了一片蓝天。她们无愧于“五一巾帼标兵岗”的光荣称号,赢得了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赞。
一个清晨,我迎着晨曦,来到市特教中心舞蹈教室,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具有丰富舞蹈教学经验的老师——吴倩,一个用舞蹈描绘出的精彩人生的聋人女青年。
我与吴老师目光相遇,她举止优雅,但我们无法用言语交谈。她在办公桌上抽出一张纸,写道:“下午要去市残联,排练舞蹈《想爸爸 想妈妈》”。吴老师曾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2005年,她在人民大会堂参加过“我的梦——纪念国际残疾人日”大型演出,表演过舞蹈《黄土黄》、《秧苗青青》、《蝶》,演出取得了成功。她先后在十多个国家参加过大型演出,所到之处,留下的是曼妙的身影。2007年,她考取了北京科技大学舞蹈专业本科,第一学期就拿到了奖学金。2008年,她参加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中的舞蹈表演《永不停跳的舞步》。2010年10月,她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退役后,从北京回到镇江,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舞蹈艺术的奋斗和追求。在丹徒文化馆上班时,她每天坚持练习基本功,后来,她被借调到市特教中心上班,成为专职的舞蹈老师。回到母校的日子里,她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舞蹈教学特长,教残疾孩子们练习舞蹈。舞蹈班有二十多名聋哑学生,她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吴老师在“希望艺术团”的舞蹈教学上,一直进行着新的尝试,但她并不惧困难,坚强执著,在艰难的舞蹈教学中砥砺前行!
近十年来,“希望艺术团”一直活跃在校内外的舞台上,展现出市特教中心学生们的精神风貌,参加过镇江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妇联、文广集团等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近百场,为古城的人们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盛宴,为“大爱镇江”的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
2012年7月,市特教中心开始排练《想爸爸 想妈妈》,迎接在南京举行的第八届省残疾人文艺汇演,时间紧、任务重。几个刚从一年级升上来的小演员,完全没有舞蹈基本功,有的连手语也不会,如何在舞蹈中整齐如一,步调一致,舞蹈训练的难度大。舞蹈排练由陈慧老师负责,按她的要求:一个细小动作不到位,就必须排练半天,轻伤也不能下火线。以往排练舞蹈只安排两名手语指挥,为了避免演出中出现闪失,这一次排练,要求四个墙角边都要站一名手语指挥。 国家一级舞蹈编导、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爱国风尘仆仆,从南京赶来,亲自指导舞蹈的编排。吴倩,担任舞蹈《想爸爸 想妈妈》的排练和手语指挥。训练从七月份就开始,二十四名学生,放弃了暑假,整整奋战了一百多天。
不容易啊!吴老师在纸上写道:“舞蹈中的一个动作,有的是上百遍的训练才能表现出来的。”我有几次在现场,看他们排练,随着手语指挥挥动着节拍,孩子们跳起舞来,节拍竟把握得如此准确,令人佩服。
排练舞蹈《想爸爸 想妈妈》的那些难忘的日子里,白天,吴老师投入其中,有时晚上,就和几个女学生挤在一间屋里睡,帮助小女孩们梳头、扎辫子……只要孩子们练习舞蹈,吴老师都会在现场,带着他们一遍遍地重复着动作。排练舞蹈《想爸爸,想妈妈》的那段时间,吴老师一大早上赶到学校,有时一直忙到晚上十点。这么多年来,她在这里进行舞蹈教学,付出了很多,与她的学生们朝夕相处在一起!
2013年10月, 由市残联副理事长孙权、特教中心校长张全宝率领的“希望艺术团”,赴南京参加省第八届残疾人文艺汇演。文艺汇演在南京前线文工团举行。聚光灯亮了,大幕拉开,走出来是镇江的一群不同寻常的孩子。在舞台的明亮灯光下,一群留守的孩子在电话这一头,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爸爸妈妈能接听他们的电话,而他们的爸爸妈妈却奋战在火热的工地上,虽然听见了响起的一串串电话铃声,因为忙碌只能在匆忙之中挂断电话……留守的孩子,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童年,没人管没人疼,他们的内心是孤寂的,而这一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聋哑孩子,他们在现实世界里,内心又何尝不是孤寂的呢?!孩子们用真实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显示出编排这个舞蹈深刻的思想内涵。
观众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有的观众眼中闪烁着泪光。因为这些孩子都是聋哑孩子,有些生活都难以自理。跳舞,成为他们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三
匆匆忙忙吃过午饭,吴老师和我们一同前往市残联的一个大型的舞蹈场地。为了备战7月底在福州举行的第八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今年初夏,“希望艺术团”一直在马不停蹄地进行着排练。市残联与市特教中心紧密配合,积极做好准备工作。舞蹈《想爸爸,想妈妈》和扬中市残联选送的声乐《北京,北京》,将代表省残疾人代表队,参加第八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吴老师还要在声乐《北京,北京》中担任独舞表演。
走进市残联综合服务大楼,顺着电梯直上到四楼,宽阔的大厅里已传出了阵阵嘹亮的乐曲,穿着艳丽舞蹈服的聋哑孩子,准备着排练。
孩子们很快摆好了舞蹈前的造型,站到我们的面前,四、五个舞蹈老师们凝视着每一个孩子的动作,手臂挥打着节拍,仿佛告诉孩子们紧跟节拍,每一个动作都舒展到位。孩子们穿着单衣,连贯的动作和分解的动作反复跳上十几遍,大厅里虽然开着空调,但他们额头上却汗珠点点,两个多小时的连续排练,中间只休息了一次。
市特教中心分管“希望艺术团”工作的学工处徐杉主任告诉我,参加演出的小演员全部都是聋哑学生,其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舞蹈表现出的是他们的真实情感,仿佛是就是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市特教中心打造的“希望艺术团”不仅要丰富了残疾学生的业余生活,更重要地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
近年来,“希望艺术团”表演的节目,分别获得过国家、省、市级奖项近二十个。先后培养出了镇江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赵小芳、“黄奕聪”奖学金才艺奖获得者黄志琴、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聋人舞蹈队员帅琪……穿梭于古城内外,市特教中心“希望艺术团”的孩子们,用舞蹈展示出绚丽夺目色彩,绽放出艺术之美,也让我们看到他们更加炫目的明天。
(王晨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