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中国镇江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残疾人风采 > 自强模范
翟纪兰:巧手编织自强路
来源: 时间2017-11-29 [ ]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笔者采访了诸多富于时代感、现实感的感人事例,肢体残疾人翟纪兰巧手编织创自强之路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扬中市,素有“扬子江中明珠”的美称,旖旎的江岛上,盛产着竹子。用竹子编织的各式精美的竹编工艺品,在历史上名闻遐迩。新坝镇丰乐桥村是远近闻名的竹编村,村民翟纪兰因一手竹编绝活享誉扬中,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四十多年的竹编经历,加上悉心探索,传承传统竹编工艺,使这位乡亲们心中的竹编大师名声赫赫,她将竹编幻化成为独具魅力的艺术。瞧,那园弧形箩筐,造型玲珑的四角竹篮,还有线条流畅的竹器碗橱……阐释着扬中传统竹编手工艺的质朴风貌。

笔者从翟纪兰生动的讲述中,体会到她传承扬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清晨,丰乐桥村笼罩在一片薄薄的雾气之中,村前村后的竹树郁郁葱葱,只见翟纪兰的农家小院里,堆放着各种各样竹子,那是做竹编工艺品用的材料。清风吹拂,送来淡淡的竹香。操作间里,堆放着翟纪兰现场制作的花篮、灯笼、编织垫等,只见翟纪兰,捏着细细的竹条,撑在弯木上,来回穿梭着,人随竹动,竹随人走,竹条在手臂之间来回游走,不一会儿功夫,一只精美的竹篮雏形便呈现在笔者眼前。

“每一根竹条都要尽量靠紧些,只有这样编出来的竹篮才精致耐用。”翟纪兰自言自语,也好似跟笔者解释着这竹编技术活的绝窍。

醉心竹编工艺的翟纪兰,是一位肢体残疾人,她把自己家的厅堂,收拾的整整齐齐,富有浓郁的艺术氛围,点缀竹、柳编饰品,体现出女主人有着很高的艺术品味。她的家,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柳、竹编艺术工作坊。她精湛的竹编手艺活,恰恰验证了“酒香不怕巷子深”那句话的真谛,这些年来,有许多人找到丰乐村寻访翟纪兰,都是被路人指点着来到她的家,并且,喜滋滋地拿着各式各样的竹制器具高兴而离去。

“扬中竹编与苏、杭不类,自有独特的风格。”翟纪兰缓缓道来,“你瞧,这只幢篮,比例独特,形状大气。当今,竹制工艺品的审美价值已超过它的实用价值。在扬中,谈生态、文化与传统的今天,我们手艺人要让扬中的竹编工艺焕发出新的旺盛的生机!”

丰乐桥乡,可谓清幽之村,翟纪兰家的小院四周竹树环合,此时,翟纪兰踩着竹屑,站了起来,蹒跚着走了出去,在外边场地上抓起一把削好的竹片,回来了,又将一块操作板丢到地上,弯下腰去,竹片在她灵巧的手上弯曲、交错、翻转着……不到十分钟的功夫,一只幢篮的底已经成形。翟纪兰将它举起来展示,呵呵地笑着。

    翟继兰,今年54岁,当她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七、八个月大的时候,因为不能站立,父母便带着她去医院去检查,发现她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后。她的父母颇为无奈,只能背着她四处求医,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也不放弃。

翟继兰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她的双腿仍然不能站立,但她盼望着和正常孩子一样能够上学。

  为了不让翟纪兰失望,她的父母、姐姐开始轮流每天背着她上学。翟纪兰上小学时,她的姐姐上初中,力气并不大,但也常常背着她上学。初中毕业后,虽然翟纪兰的成绩优秀,但她感到,不能因为自己上学给家庭带来越来越重的负担,懂事的她决定放弃学业。

谈到学习竹编手艺的过程,翟纪兰说:“新坝镇上曾办过一家竹制品厂,有过三、四十个人,一直开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意也曾红火过。”

翟继兰辍学后不久,就到这家厂里学习竹编手艺, 那时候,竹编手艺活比起干农活来,的确又省力又能多挣工分。“在田里干一天活只有二、三角钱,编竹器一天能赚一块多钱。”那时她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闲暇之时,她喜欢用竹篾编织小鸟、蜻蜓、灯笼等物件,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翟纪兰手艺活计慢慢地有了名气,她就经常被各村请去编竹篮、竹刷和竹碗橱等生活用具。只有有人请,这家做完到那家做,有时生意清淡,翟纪兰编竹梯、竹勺、竹匾……走上了独自谋生计的路子。

成功背后凝聚着翟纪兰无数的鲜为人知的付出和汗水。虽然翟纪兰的身体残疾,但她从不示弱,柳编主要靠手工,她的双手健全,翟纪兰一直坚信“别人能行的,我也一定行”。她常不分昼夜学习、制作柳编。做柳编很伤手,为此,她的双手一次次地被磨破、结茧。寒风呼啸的冬天,要将柳条放到刺骨的水中去浸泡。为此,翟纪兰的手上常常布满冻裂的伤口。翟纪兰就在手指上缠上胶布,有时要缠上好几层。

谈起曾经送货的经历,翟纪兰拄着拐杖站了起来,浑然是一个充满活力、乐观向上的女性。

她风趣地说:“告诉你,我有很多条腿,除了爹妈给的一双腿,还有两根走路的木腿和三个会跑步的风火轮。”

翟纪兰从小无法站立,一直靠两根棍子支撑着身体走路,然而她对自己的命运从来没有悲观过,要强的她还学会了骑三轮车和摩托车,送货路上更是健步如飞。

“那些年,受到的苦也确实是苦,不仅有别人的偏见,也有自身缺陷带来的不便。既然腿脚不好已成为事实了,那就笑着面对吧,自己努力过得好就行。”翟纪兰说,“不管怎么说,那些苦难和辛酸都已经熬过来了!”

当初,翟纪兰学编织,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有一个自我谋生的手段,然而,现在的她不仅是为了谋生,她还要用这一手好手艺,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改变生活,要让扬中这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她手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现在的翟纪兰正用她那一如既往的勇敢和坚强谱写人生新的芬芳篇章。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柳竹器市场的一度萎缩,翟纪兰曾经不靠编织柳竹器为生。后来,柳、竹编对于她来说,更多的是为了参加比赛,凡有培训和比赛她都参加,市里、学校邀请她上课,她也从不推辞。目的是为家乡争光,传承扬中传统文化。

“扬中是一座水上花园城市,风景幽美,芦、柳、竹被称为‘扬中三宝’,特别是编织的工艺品中的各种竹柳器编织,是这座花城绿岛中的民间艺人的拿手巧活计。”翟纪兰说,“传统的竹编、柳编产品有篮、盘、扇、盆、椅等,近十年来,又开发出艺术竹编、柳编为主的壁挂、花插、茶具、凉帽等品种。”

翟纪兰一直干着柳编竹编活计,她数次代表扬中残疾人参加比赛并获奖。2008年,在镇江市举办的第三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她荣获柳编项目比赛第一名,她在全省残疾人职业竹藤制品项目选拔赛中荣获第一名。2009年,她在第四届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藤编项目第一名;2011年她在全国第四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她荣获竹编第一名。这一连串的荣誉是对她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她历经磨难的奖赏。翟纪兰就像一朵艰难开放的兰花,看似孱弱,但仍顽强地散发芳香,让人惊叹。

 扬中外贸生意发达,几年前,扬中外贸企业找人编竹器,也是辗转找到她。把她请去厂里做活。编的花篮,各式各样的,远销日本、东南亚市场,为宝岛扬中添光彩。

这些年,翟纪兰做的活又有所不同了。作为扬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柳、竹编,前些年,市里到各乡村寻访柳竹编手艺人,有人推荐翟纪兰的柳竹编工艺品代表扬中到省里、全国参加展览,有的物件她从未做过,但她不推辞说:“我试试吧。”接下来的活计,她开始认真琢磨,在纸上画草图,尝试着编织。过了几天,她打电话请市里的人来看,市里的同志感到基本上认同,但翟纪兰力求精益求精,又改了一遍,直到大家都满意为止。从那时起,扬中市里有参赛的活动总想着她,她编织的东西花样也多了起来,艺术上造诣更高。

  “扬中岛上的竹子很多,主要品种有:四季竹、五月季竹和燕竹,前两种可以做竹篮、竹匾等,燕竹的竹节短,不适合做篾器,通常用来做椅子、凳子等。”翟纪兰将扬中的竹编传统娓娓道来,“一根四五斤左右的竹子,削去枝杈,刮成光面,根据需要有的切成竹片,有的片成竹篾,插、穿、削、锁、钉、扎、套……各种技法全要靠眼睛看。”

一根竹子有时能做成一只精致的细丝竹篮,一只竹篮有的要用一百五、六十根细篾丝做,像翟纪兰这样娴熟的手工艺人,也要花上一天半功夫。

 过去,扬中农村的家家户户用竹篮是来摆放糕点食品的地方。挂在高处的糕点食品可防止蝇虫叮咬,但却成了小宝宝们 “找东西吃”的目标,翟纪兰说,小时候村里的小朋友经常可以在里面找爸妈悄悄藏起来的吃食。

翟纪兰四、五十年的职业生涯是扬中竹编变迁的缩影,她的身上也凝结了厚重的扬中竹编文化。 2008年上半年,翟纪兰的楼房落成装修出来后,她就准备未来作为活动和培训的场所。充满文艺气息的翟纪兰用百宝格摆放着她的竹编获奖作品,看着满满一架她的竹编工艺品,翟纪兰俊美的脸庞上禁不住闪烁着激动的光芒,纤细的手指在一只只花篮、灯笼、竹椅、竹凳上抚摸过。她从小喜欢手工,机缘巧合,几年前,翟纪兰带着残疾人去镇江残联,做柳竹编培训,大受好评,激发了她“再往前面迈一步”的念头。

扬中新坝中心小学教学传承基地开办,请翟纪兰传授竹编技艺。翟纪兰讲解扬中竹编,尽力推广非遗,在江洲扬中岛上撒下了热爱竹编工艺的种子,弘扬传统工艺,让竹编工艺作品有新创意。她的竹编课程,获得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一根根篾条宛如柔韧的丝带,在翟纪兰的手下变幻成栩栩如生的图案,雄鹰高翔、孔雀开屏、牦牛斗角、鸳鸯戏水……。“这只开屏的孔雀真漂亮!”“这头牛真精神!”“这只雄鹰活灵活现!”当孩子们看到这些巧夺天工的竹编工艺品时,无不啧啧赞叹。翟纪兰的课就是唤起学生们对传统竹编手工艺的美好遐思,让他们在当代社会中继承传统,活化传统。

  翟纪兰讲解扬中竹编的起源、发展、辉煌、衰落以及重振,一路过来,扬中的竹编历史,总是让翟纪兰心潮起伏,也让孩子们感慨不已。之前,他们只知道曾听上人讲过扬中有过柳、竹编,但不甚清楚扬中柳、竹编曾经的辉煌,出现过的奇迹,留下过的美谈。他们生活在扬中,而柳、竹编离他们却如此遥远。

 直的竹子,是坚韧的,她们手中的竹条却是软软的,弯弯的。要让这些细柔的竹条完全听从手指的指令,那是要有技术的,非得花上三、五年的功夫不可。由于翟纪兰在实践中对柳、竹编美学的琢磨和理解力比较强,对柳、竹编美学的传授能力也比较强,她教学生们挑、压、编,手中的竹条经纬交错,有了竹编初始的模样。孩子们脸上也有了微微的笑容,那笑容是在告诉翟纪兰,我也能编竹编了。

 翟纪兰教学生们编一个个小花蓝。渐渐地,他们不仅按翟老师教的编着,编着编着,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创意。比如把花蓝编成菱状、绣球形……真是不同的编织者手中就有不同的花蓝。用心编织的东西都是有情感的。翟纪兰上每一堂柳、竹编课,孩子们潜藏在心灵深处的艺术细胞活泛起来了,他们高兴得往往忘了时间。

 翟纪兰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扬中乡镇企业的崛起,民间柳、竹编工艺,与扬中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一度面临着消亡或变革的困境。时过境迁,扬中的柳、竹编手工艺还能立足于新的时代?这是似乎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扬中在打造生态岛的同时,我们这些传统手工艺人可借助于这个契机,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能够创新运用。”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中国?镇江政府门户网站版权所有 镇江市人民政府 bet365官网备用网址主办
©Copyright 2009 Zhen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5253号-1